當前位置: 首頁 » 會展經濟 » 會展企業 » 正文

展館空間新層次,構建年輕群體的精神場域

發布日期:2021-08-02  瀏覽次數:92

展館在我國已有百余年發展歷史。從其發展根源上看,展館的主要性質是公共文化的教育空間、服務空間和傳播空間。從其發展脈絡上看,展館傳播大致經歷了以教化民眾為主的教育性傳播、以科學普及為主的知識性傳播、以內容營造為主的休閑性傳播三個階段,且此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了我國歷史發展中對于公共文化展示空間的歷史任務。在新時代,社會又賦予了展館新的傳播方向,即精神性傳播。

何為展館的精神性傳播?即在繼承前三個傳播脈絡的基礎上,超越人們對于公共文化空間的物質性需求,達到精神高度。這需要從展館精神性傳播的內涵、特征和傳播路徑三個層面去理解。

首先是展館的精神性傳播內涵。這是理解展館精神性傳播的原點。在展館空間中,早期的實物展示創造了超越于書本的實物教育,后來的科學普及注重從知識體系層面對觀眾進行影響和構建,此兩者皆是適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階段性人民需求矛盾。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物質生活的爆炸式膨脹,人們需求已然超越了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展館的傳播形式也由此發生轉變。先是以內容營造為主的休閑性傳播,適應了人們對于文化旅游的需求。之后是以精神文化感知為主的精神性傳播,使展館空間達到新的發展層次,即注重空間對于觀眾的精神影響、精神塑造和精神共鳴。精神性傳播的本質在于將教育性、知識性、休閑性融合于展館空間中,突破實物設計和符號設計,創造適應觀眾需求的精神場域。

其次是展館的精神性傳播特征。在展示場館中,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傳播,均有其傳播特征。在精神性傳播中,主要有三種特征。第一是多元信息感知特征。當前的展館空間不只是實物的,更是融合了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的多感知空間,現如今的展館中只有實物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創造超視覺的信息感知,將“視覺+觸覺+聽覺+想象力”有機組合在一起,成為實物和文字之外的“第三表達”;第二是定制化精神場域特征。當前,眾多差異化的個人精神共同組成了社會精神網絡,展館空間便是這張網絡的串聯者,其需要在點對點的契合中對觀眾的精神世界進行映射、有針對性地激發觀眾精神狀態,從而達到精神共鳴的效果;第三是超域傳播特征。展館的精神性傳播不同于傳統的前三者傳播,前三者分別是基于教育需求的、知識需求的和娛樂需求的傳播,有著物質層面的外源動力。然而,在精神性傳播中,對于精神感知、自我世界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對話才是超越物質層面的內源動力。由此便在傳播中形成了超地理界限、超文化界限的超域傳播,與當下年輕人對公共文化的追求形成對應。

最后便是展館的精神性傳播塑造路徑。在涉及其核心內涵與特征之后,需要談一下如何將展館空間建設為精神場域的路徑問題。在展示空間中,形式設計和內容設計是普遍認知,不必贅言。筆者在此主要闡述兩個手法,分別是技術手法和藝術手法。技術手法不同于技術手段,技術手法更傾向于對場館空間的“精神調節”。即從觀眾對展館有初步認知、到親身來到展館中、再到參觀結束后,利用多線傳播技術、互動技術、感知反饋技術,從全流程角度對觀眾的精神進行影響,將展館的精神附加于觀眾身上,從而使觀眾從參觀場館的文化印象變為一種精神烙印。在藝術手法方面,相較于觀眾對展覽信息的直接接觸,在展館中將隱喻、象征等藝術手法轉化為空間語言,更能調動觀眾的“精神訴求+主動想象力”,從而使展館從一場靜態的信息接受轉變為動態的精神捕捉。

綜上所述,展館的精神性傳播是一個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話題,伴隨社會發展水平的進步而出現新內涵和新回應。從當前實踐來看,大部分展館還處于教育傳播、知識傳播和休閑傳播中,但蘊含在其中的精神傳播已然生根發芽。換言之,精神性傳播與前三者并不沖突,而是依存于其中,并在此基礎上成為當前展館空間建設的新方向。作為展館的建設者和設計者,需要重新認識當前的展館建設和發展環境,以便在未來抓住契機實現突破。

來源:中國貿易新聞網

在線客服
?
好男人2019在线观看